×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末日逃生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昨晚在家里看了电影《末日逃生》(Greenland),觉得挺好看。于是在微信跑步打卡的朋友圈里配了电影宣画,并且表明自己喜欢。没想到,自己的好朋友,也是得意门生,马上在下边留言说:这个片子不好看,情节和场面都过于简单。哈哈,很不给老师面子啊。我只好发了三个尴尬的笑脸算是回复。学生可能也觉得留言唐突,转而夸我大雪天穿着短裤晨跑,健康,嘿嘿。

就艺术性来说,电影确实不优秀。IMDb评分6.3/10 刚及格,烂苹果还不错,给了88%,谷歌的评分更高达到91%。但在国内豆瓣上的评价最低,只有5.6。IMDb和豆瓣的评价注重艺术性,谷歌和烂苹果的评价更在意的是可看性。上几次看电影还是两三个月前, 《大象席地而坐》、《76天》、《不止不休》、和《八佰》,一个比一个话题沉重,一个比一个有张力,一个比一个艺术水准高。往往看完一阵子,电影的画面还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但没想到要写下来分析一番,因为对“我太难了”。《八佰》可能在影评家的手下把它归于商业电影,但在我这里也算是艺术类的,因为管虎导演想通过商业电影的模式展现人性的多面性,尽管流露出表面化的迹象。《末日逃生》不同,它是彻底的简单情节,简单的煽情,简单的场面。但我确实喜欢它,于是想通过写点东西,来理一下它吸引我的原因,也许也是吸引谷歌评众的原因。

(想看但还没看这个电影的朋友可以自动闪人了,下面会有些剧透)

在豆瓣上评价5.6分, 对于一个西方的大片来说确实非常低。为什么这么低?对比九月份的《信条》(评分7.7)似乎说明了一切。我没看过《信条》,说实在话,也没有特别想看,因为诺兰的这个电影,需要很高的智商才能看懂。可能自己年龄大了,烧脑的电影让我有些抗拒。中国人,特别是猫在豆瓣上的中国人大多聪明,只有类似《信条》一样烧脑的电影或是沉重的艺术电影才可以的高分。《末世逃生》当然会评分比较低。另外,电影的结尾,灾难过去,世界上幸存的人类互相打招呼,他们来自尔辛基、悉尼、新德里、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贝鲁特,加德满都、莫斯科等等等等。竟然没有一个来自我泱泱大中华的几个地区,华人可是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啊。电影故事发生在美国,逃生的飞机在加拿大,逃生的地点在北欧,冲击的地区在欧洲,中国没有出现,哪怕一个画面,或是一个旁白,是个意外吗?不提中国,在国内放映会不会没有一丝的故事带入感?电影片商不想赚中国的钱了?这是不是豆瓣给评价低的一个原因?

画外题,电影本来叫《Greenland》,就是那个夹在加拿大和冰岛之间的,隶属于芬兰的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很好听的电影名字,也和电影内容契合。但是,大陆把它命名位《末日逃生》,台湾叫《天劫倒数》,香港叫《末世绿洲》。哈哈,一个比一个烂,听起来像是廉价的噱头。难道直译成《格陵兰》不好吗?

电影的情节非常简单,两颗彗星正在朝地球运动,人类即将在 24 小时内面临毁灭性撞击,然而政府封锁了内部消息,在格陵兰建造了堡垒,只允许部分人类进入。建筑工程师John获得了进入堡垒的机会,带着一家三口踏上了去往格陵兰的末日逃生路。然而,在逃亡的过程中,逃难的人们得知自己已经被政府抛弃,开始失去控制,劫持了去往格陵兰的飞机,John的妻子与儿子也因此失散。John只能去约定好的地方等待妻子与儿子,期望会合后一并开车前往目的地格陵兰。这一路惊心动魄,历经重重困难,但他们一家人最终会合在岳父家中,然后安全抵达格陵兰度过劫难。

这个电影和大多数的灾难片一样,电影的节奏中规中矩,有张有驰,环环紧扣。灾难片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之一,喜欢那些营造出来的末日氛围,它们场面宏大,险象环生,人类的团结、合作、亲情、温情在自然界的魔爪下,被导演刻画的格外美好,尽管虚假,但有了更加虚假的灾难背景,就显得非常真实。除此之外,我之所以喜欢《末日逃生》,还因为电影里有三个细节设置非常耐人寻味。

一、 电影开头,主人公John接到美国国安局电话,成为“天”选之人,可以带着全家去人类庇护所避难。John 回家时,他的三家邻居都在他家观看彗星的状况,但却没有得到类似电话,很快三家人意识到他们被政府抛弃了。John带着老婆孩子开车出门,三家邻居的反应各有不同:第一家两夫妇任天由命,默默地看着John一家奔向生存之地;第二家是男人发牢骚,而女人则央求John到了庇护所发消息给他们;第三家则拦住John的汽车哭天抢地,跪求他们把女儿捎上生存之路。这个情节设置有些意思。在生死选择面前,政府有了生杀大权,要选择那些智商高、健康、有钱的专业人士存活,这是彻底违背了民主的真谛:平等和生命权。民众也应该有权利反对这项政策,但导演通篇把民众的反抗都是描写的异常负面:贪生、邪恶、暴力和欺骗。反而那些祈求、哀嚎、放弃和末日狂欢的人们在电影里显得有些”楚楚动人“。不过,这是严酷的现实。在世界末日之时,那些世界的寡头们,一定会脱掉民主、平等、人权,这些华丽的外套,让大众看到他们丑陋的裸体。
二、 故事的开始,John和妻子Allison处于婚姻冷战时期。后来他们一家三口离散后重新在岳父家团聚,电影借着两人的谈话揭示了婚姻危机的导火索是John的婚外情。但此时一家已经经过了一系列的磨难,John得到了妻子的谅解,甚至Allison把丈夫的出轨归咎于自己对婚姻的疏忽。哈哈,这个观点让女权主义情以何勘?特别是Allison的父亲Dale对女婿John说: I know you guys’ marriage was on the rocks. Every marriage goes though shit. 导演觉得这句话很重要,又让岳父说了一遍:Every marriage goes though shit. 然后又说:That doesn’t mean you get to jump into another women’s bed. John说:You’re right. I did. And I’m gonna to have to live with that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I am not expecting your forgiveness. 这段对话似乎听起来很动人,但好像那个地方不对。嗯,还是男女平等上出了问题,导演仍然沉浸在五十年前的男权时代,让两个男人讨论和决定男女两性的问题。不过,Dale说的Every marriage goes though shit倒是可以成为警句。
三、 一家三口里的儿子Nathan患有一型糖尿病,必须使用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当他们三口准备登机,偶然被护送的军方得知Nathan不是自然健康的人类,拒绝让他登机。让一个七八岁的病童被世界抛弃,这个情节设置的非常残酷但却具有现实象征的意味。灾难之下的社会,就是平时社会的极度浓缩,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从来没有因为人类的文明提升而消失。Nathan就是弱势群体的一个征像,任何时候都是被剥削和碾压的对象。看完电影,稍微反思一下,就会觉得人类要达到真正的文明,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怕文明还没到来,地球已经被人类毁掉了。

2020年是个灾年,虽然没有到了世界末日的地步,但已经有些末日的氛围。穷人们在贫困线上垂死挣扎,富人们却在股市的冲浪中狂欢。这时看这个电影倒是非常很切题,也很有代入感。

更多博客点击链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沙龙 / 休闲娱乐 / 末日逃生 +3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昨晚在家里看了电影《末日逃生》(Greenland),觉得挺好看。于是在微信跑步打卡的朋友圈里配了电影宣画,并且表明自己喜欢。没想到,自己的好朋友,也是得意门生,马上在下边留言说:这个片子不好看,情节和场面都过于简单。哈哈,很不给老师面子啊。我只好发了三个尴尬的笑脸算是回复。学生可能也觉得留言唐突,转而夸我大雪天穿着短裤晨跑,健康,嘿嘿。

    就艺术性来说,电影确实不优秀。IMDb评分6.3/10 刚及格,烂苹果还不错,给了88%,谷歌的评分更高达到91%。但在国内豆瓣上的评价最低,只有5.6。IMDb和豆瓣的评价注重艺术性,谷歌和烂苹果的评价更在意的是可看性。上几次看电影还是两三个月前, 《大象席地而坐》、《76天》、《不止不休》、和《八佰》,一个比一个话题沉重,一个比一个有张力,一个比一个艺术水准高。往往看完一阵子,电影的画面还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但没想到要写下来分析一番,因为对“我太难了”。《八佰》可能在影评家的手下把它归于商业电影,但在我这里也算是艺术类的,因为管虎导演想通过商业电影的模式展现人性的多面性,尽管流露出表面化的迹象。《末日逃生》不同,它是彻底的简单情节,简单的煽情,简单的场面。但我确实喜欢它,于是想通过写点东西,来理一下它吸引我的原因,也许也是吸引谷歌评众的原因。

    (想看但还没看这个电影的朋友可以自动闪人了,下面会有些剧透)

    在豆瓣上评价5.6分, 对于一个西方的大片来说确实非常低。为什么这么低?对比九月份的《信条》(评分7.7)似乎说明了一切。我没看过《信条》,说实在话,也没有特别想看,因为诺兰的这个电影,需要很高的智商才能看懂。可能自己年龄大了,烧脑的电影让我有些抗拒。中国人,特别是猫在豆瓣上的中国人大多聪明,只有类似《信条》一样烧脑的电影或是沉重的艺术电影才可以的高分。《末世逃生》当然会评分比较低。另外,电影的结尾,灾难过去,世界上幸存的人类互相打招呼,他们来自尔辛基、悉尼、新德里、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贝鲁特,加德满都、莫斯科等等等等。竟然没有一个来自我泱泱大中华的几个地区,华人可是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啊。电影故事发生在美国,逃生的飞机在加拿大,逃生的地点在北欧,冲击的地区在欧洲,中国没有出现,哪怕一个画面,或是一个旁白,是个意外吗?不提中国,在国内放映会不会没有一丝的故事带入感?电影片商不想赚中国的钱了?这是不是豆瓣给评价低的一个原因?

    画外题,电影本来叫《Greenland》,就是那个夹在加拿大和冰岛之间的,隶属于芬兰的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很好听的电影名字,也和电影内容契合。但是,大陆把它命名位《末日逃生》,台湾叫《天劫倒数》,香港叫《末世绿洲》。哈哈,一个比一个烂,听起来像是廉价的噱头。难道直译成《格陵兰》不好吗?

    电影的情节非常简单,两颗彗星正在朝地球运动,人类即将在 24 小时内面临毁灭性撞击,然而政府封锁了内部消息,在格陵兰建造了堡垒,只允许部分人类进入。建筑工程师John获得了进入堡垒的机会,带着一家三口踏上了去往格陵兰的末日逃生路。然而,在逃亡的过程中,逃难的人们得知自己已经被政府抛弃,开始失去控制,劫持了去往格陵兰的飞机,John的妻子与儿子也因此失散。John只能去约定好的地方等待妻子与儿子,期望会合后一并开车前往目的地格陵兰。这一路惊心动魄,历经重重困难,但他们一家人最终会合在岳父家中,然后安全抵达格陵兰度过劫难。

    这个电影和大多数的灾难片一样,电影的节奏中规中矩,有张有驰,环环紧扣。灾难片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之一,喜欢那些营造出来的末日氛围,它们场面宏大,险象环生,人类的团结、合作、亲情、温情在自然界的魔爪下,被导演刻画的格外美好,尽管虚假,但有了更加虚假的灾难背景,就显得非常真实。除此之外,我之所以喜欢《末日逃生》,还因为电影里有三个细节设置非常耐人寻味。

    一、 电影开头,主人公John接到美国国安局电话,成为“天”选之人,可以带着全家去人类庇护所避难。John 回家时,他的三家邻居都在他家观看彗星的状况,但却没有得到类似电话,很快三家人意识到他们被政府抛弃了。John带着老婆孩子开车出门,三家邻居的反应各有不同:第一家两夫妇任天由命,默默地看着John一家奔向生存之地;第二家是男人发牢骚,而女人则央求John到了庇护所发消息给他们;第三家则拦住John的汽车哭天抢地,跪求他们把女儿捎上生存之路。这个情节设置有些意思。在生死选择面前,政府有了生杀大权,要选择那些智商高、健康、有钱的专业人士存活,这是彻底违背了民主的真谛:平等和生命权。民众也应该有权利反对这项政策,但导演通篇把民众的反抗都是描写的异常负面:贪生、邪恶、暴力和欺骗。反而那些祈求、哀嚎、放弃和末日狂欢的人们在电影里显得有些”楚楚动人“。不过,这是严酷的现实。在世界末日之时,那些世界的寡头们,一定会脱掉民主、平等、人权,这些华丽的外套,让大众看到他们丑陋的裸体。
    二、 故事的开始,John和妻子Allison处于婚姻冷战时期。后来他们一家三口离散后重新在岳父家团聚,电影借着两人的谈话揭示了婚姻危机的导火索是John的婚外情。但此时一家已经经过了一系列的磨难,John得到了妻子的谅解,甚至Allison把丈夫的出轨归咎于自己对婚姻的疏忽。哈哈,这个观点让女权主义情以何勘?特别是Allison的父亲Dale对女婿John说: I know you guys’ marriage was on the rocks. Every marriage goes though shit. 导演觉得这句话很重要,又让岳父说了一遍:Every marriage goes though shit. 然后又说:That doesn’t mean you get to jump into another women’s bed. John说:You’re right. I did. And I’m gonna to have to live with that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I am not expecting your forgiveness. 这段对话似乎听起来很动人,但好像那个地方不对。嗯,还是男女平等上出了问题,导演仍然沉浸在五十年前的男权时代,让两个男人讨论和决定男女两性的问题。不过,Dale说的Every marriage goes though shit倒是可以成为警句。
    三、 一家三口里的儿子Nathan患有一型糖尿病,必须使用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当他们三口准备登机,偶然被护送的军方得知Nathan不是自然健康的人类,拒绝让他登机。让一个七八岁的病童被世界抛弃,这个情节设置的非常残酷但却具有现实象征的意味。灾难之下的社会,就是平时社会的极度浓缩,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从来没有因为人类的文明提升而消失。Nathan就是弱势群体的一个征像,任何时候都是被剥削和碾压的对象。看完电影,稍微反思一下,就会觉得人类要达到真正的文明,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怕文明还没到来,地球已经被人类毁掉了。

    2020年是个灾年,虽然没有到了世界末日的地步,但已经有些末日的氛围。穷人们在贫困线上垂死挣扎,富人们却在股市的冲浪中狂欢。这时看这个电影倒是非常很切题,也很有代入感。

    更多博客点击链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读了,感触写得很好!确实引人深思......
      • 抄重点:“世界末日之时,那些世界的寡头们一定会脱掉民主/平等/人权这些华丽的外套,让大众看到他们丑陋的裸体...灾难之下的社会,就是平时社会的极度浓缩,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从来没有因为人类的文明提升而消失...人类要达到真正的文明,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我觉得也完全不离谱,片中地球要毁灭,只能拯救一小部分人,政府于是选择了各行各业需要用到的人才,蛮合理的,总比谁有钱,谁活下去要合理。或者就是随机抽签,但是这个对于人类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吗? +1
          • 此类问题在灾难片如“彗星撞地球”、“流浪地球”、“诺亚方舟”?等片中都有体现,其实,人类面对此类现实的到来只是时间迟早而已,或许那时人类的观念跟现在不同了,应该进化到更新的层次吧,但愿,俺们是看不到了...
            • 还有那个有慢性病需要药物维持的不给去shelter也很合理,你想想你要在shelter里好几年时间,能支撑下去的可能性显然比健康人要小,就算将来出来了,全世界都毁了,还去哪里找药物?我觉得这个算不上啥弱肉强食。 +1
              • 嗯,当人类面临物种生存抉择的特殊关头,只有残酷的选择判断,正常情况下的法律/道德/伦理都将被无情抛弃,因为适用的环境条件已经或转眼就将不存在了....一切规则的成立都是有前提条件的。
        • 俺的看法:文明是在原生态的本能/内核上发展积累起来的,末日之灾即文明生存的载体/物化体系将湮灭,原先的运行规则/道德/伦理都会失效而被特殊规则接管,人性或被瞬间reset回原生态,或处于一种漂浮不定状态,直至找到新的生存环境重建文明...
          • 所以,楼主所提到的那些文明灾变很正常,而且,更重要的是:用眼下的文明规范去评判这种极端变化或许是不适用的,因为真到了那份上,这些用来评判的标准也可能将失效而不再存在,或变成了一种悖论...
          • 或者,换一种视角来看:诞生与灭亡是一个物种存在的两极,文明只存在于自生至死之间的存活期,即生存是皮,文明只是毛。只有确定/保障生存可持续时,文明才可能稳定的存在和发展,故生死抉择的权重必然高于一般的文明规则...
          • 👍👍👍
      • 谢谢🙏
    • 这个片子我也看了,写的社会问题不错,不过演的确实不咋样。 +3
      • 嗯,但若能引发观众有如LZ那样的思考也值了......
        • 澳大利亚招香港移民,直接说只要良币。
          • 美国和加拿大难道不是?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都涉嫌歧视和弱肉强食。非法移民不算
            • 似乎不太对头,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公民的移民政策似乎歧视的嫌疑少些吧?一个政府对自己国家的公民的不同对待才能算是不公平,因为政府应该是代表本国的全部公民。嗯,全球的平人权平等值得思考
              • 民主党对待非法移民的态度看上去是基于“全球的平人权平等”的逻辑,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对合法移民仍然采取歧视政策。
                • 可能非法移民非常弱势,更需要帮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