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镇上的小餐馆 (原创)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昨天下午帮朋友搬家。完事后,一伙人开车到镇上的一家中式的小餐馆吃饭。这是一家台湾老板开的店,在downtown,门面不大,十来个桌子。中间拼起来的两对桌子,分别可以坐8到10人;两边的桌子都是可以坐4个人的那种,比较适合情侣或者三几知己。

店堂布置得很温馨,灯光柔和,背景音乐应该是流行的国语情歌。歌手不认识,但听起来很舒服,和周围的气氛很配套。店里的服务员是一小哥和一小妹,讲国语,态度很客气,英语很流利。下午6点,正是就餐的时间,桌子都被占据了。两边的桌子坐的大部分都是情侣,以港台或者大陆的国际留学生为主,可能也有一些CBC吧。刚进去的时候还碰到一个朋友,和他的女朋友在吃饭。在寒冷的二月初的星期天下午,能够在一个地方见到那么多人,而且还是以华人为主,觉得很亲切。大伙坐下,点了些小吃和家常菜,然后就海阔天空地聊起来了。

奇怪得很,我当时突然间想起了在国内的中学和大学的寄宿生活。我是80年代中上的初中,在县里面比较好的一所中学。离家有些远,需要寄宿,一般两周回家一趟。男生睡的是大统铺,上下两层,四个班的男生住在两个大房间里。作息时间很有规律,每周5天半的课,白天6节课,中午一个半小时的午睡,晚上在课室自习,10点准时关灯睡觉,早上6点起床做操跑步,熄灯以后有值日老师巡查。虽然那么多人住一个房间,但大家都很守纪律,熄灯后没有聊几句,都各自去睡觉了。伙食标准在开始的时候每天5毛钱,后来涨了一些。学校的北面是珠江的一条支流,周围是大片的田野。步行十分钟是一个小村庄,稀稀落落的一个集市,和三两家小餐馆,以供应早点为主。平时的学习生活很紧张和单调,唯一的娱乐就是课后的体育活动了。没有电视机,只有个别的同学有收录机,可以放一些从家里带来的香港的流行歌曲(那时候还没有台湾的),一般在午饭后到午休之前。还记得那时候流行谭咏麟,张国荣,林子祥,还有许冠杰等等,好象不怎么听女歌手的歌。到了初三我转学到省城中学读书的时候,就开始有随身听了。在周末,我有时侯回家,有时就在学校过,周末也只有星期天一天的时间。没有回家的周末,有时候会到外面的餐馆潇洒一把。由于在外面寄宿,家里会给一些零用钱坐车和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一个月也就几块钱。回家一趟坐车来回7毛钱,剩下两三块钱可以给自己支配。所谓到餐馆潇洒,也就是吃个早餐。比较奢侈的消费是一碗瘦肉猪肝粥,外加一碟带肉的肠粉,总共5毛5。肠粉是带猪油的,吃起来很香。和几个同学吃完早餐再逛一下集市,差不多9点钟了,大家就回课室看书和复习。武侠和琼瑶在小地方还不算特别流行,而且觉得看那种书好象是不良读物,虽然当时也知道“天龙八部”的存在,大家看的主要还是课本,顶多是比较小资的故事会。南方的冬天不冷,三月份的时候,校园江边几株挺拔的英雄树就吐出鲜红的花朵。柳树也抽出嫩绿的枝条,还有田野上花农种的桃花菊花和灼药花,红的黄的五颜六色,非常漂亮。在周末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几个要好的几个男生会找个地方,在校外河边或者田野里复习功课。男生和女生在没有特殊的情况下,是不会一起活动的,免得被别人说闲话。在这所中学,我读了两年,后来就转学到省城的中学读书,开始了每天骑车走读。

我是90年代初上的大学。89刚过,家里怕外省乱,只报考了本市的大学,在学校寄宿,每周回家一趟。到了大学的三四年级,基础课上完了,也考完了4级,大家都成老油条了。读的不是热门专业,当时流行读书无用论,周围也不流行出国,大家就活得很潇洒了。我们是工科的学校,而且我们系地处学校的边远落后地区,谈朋友的同学很少。校园外面不失时机地建起了商业一条街,有饭馆、镭射投影厅、游戏厅、桌球房、小说租售点、发廊、小士多、舞厅等等等等。晚饭后,大伙相约三两知己,蹬着从各种渠道弄来的破旧自行车,又或者坐在别人的车尾架上,兴冲冲地杀奔过来了。宿舍里还有拖拉机局,纸麻将,电热杯,方便面,应急灯,以及校内家属在宿舍外面兜售的茶叶蛋和各种小吃,都是我们校园生活的一部分。4年的大学生活就这样过去了。

大学毕业了几年,跳了几次槽,大江南北的胡乱出了一通差,后来在新东方寄宿学校受到俞老师和徐老师热情的鼓励,就揣着移民纸孤身一人来到了大雪纷飞的加拿大。抱着拿一张洋文凭的信念,从终点回到了起点,重新投入校园生活。突然间发现,原来每个学校周围都有一些小餐馆,有一条商业街,都是演绎同样或者相类似的故事,尽管时代不一样,环境也不一样。十几岁的时候上中学,二十几岁上大学,如今三十了,还是孤身一人在学校里面浮沉(我不想用挣扎或者拼搏这两个字眼)。真不知道在四十或者五十的时候,又是怎样一番光景。欣赏着悠扬的背景音乐,看着店里面的一双双小情侣在窃窃私语,衷心为他们祝福,突然间又觉得很失落。记得上次回国的时候经过中学时代的母校,大片的田野已经被林立的商品房和工厂包围了,校舍也很现代化,就是不知道当初的小集市还在不在,师弟和师妹们过的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活。餐馆肯定还是有的,不过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现代化的高档餐厅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

餐桌上气氛很是热烈,菜很实惠也很地道,没有开车的男同胞都灌了一些啤酒。大家谈论着北美和中国的经济形势,围绕着就业前景,还有回国发展的可能性。有家庭的谈论一下小孩子,单身的哥们抱怨一下找对象的难。大家又计划着开春和夏天准备在北美或者中国大地潇洒走一回。还有系里面的老师,减价商品,一些周围华人社区的花边新闻,等等等等,总之话题基本都是很固定套路的那种。

酒足饭饱,餐馆也开始冷清了。雪地上横七竖八地停着几辆车,其中几辆是很新的suv和civic。我们分别上了自己的老车,就着昏暗的路灯,各自回家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佳缘 / 快乐单身 / 镇上的小餐馆 (原创)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昨天下午帮朋友搬家。完事后,一伙人开车到镇上的一家中式的小餐馆吃饭。这是一家台湾老板开的店,在downtown,门面不大,十来个桌子。中间拼起来的两对桌子,分别可以坐8到10人;两边的桌子都是可以坐4个人的那种,比较适合情侣或者三几知己。

    店堂布置得很温馨,灯光柔和,背景音乐应该是流行的国语情歌。歌手不认识,但听起来很舒服,和周围的气氛很配套。店里的服务员是一小哥和一小妹,讲国语,态度很客气,英语很流利。下午6点,正是就餐的时间,桌子都被占据了。两边的桌子坐的大部分都是情侣,以港台或者大陆的国际留学生为主,可能也有一些CBC吧。刚进去的时候还碰到一个朋友,和他的女朋友在吃饭。在寒冷的二月初的星期天下午,能够在一个地方见到那么多人,而且还是以华人为主,觉得很亲切。大伙坐下,点了些小吃和家常菜,然后就海阔天空地聊起来了。

    奇怪得很,我当时突然间想起了在国内的中学和大学的寄宿生活。我是80年代中上的初中,在县里面比较好的一所中学。离家有些远,需要寄宿,一般两周回家一趟。男生睡的是大统铺,上下两层,四个班的男生住在两个大房间里。作息时间很有规律,每周5天半的课,白天6节课,中午一个半小时的午睡,晚上在课室自习,10点准时关灯睡觉,早上6点起床做操跑步,熄灯以后有值日老师巡查。虽然那么多人住一个房间,但大家都很守纪律,熄灯后没有聊几句,都各自去睡觉了。伙食标准在开始的时候每天5毛钱,后来涨了一些。学校的北面是珠江的一条支流,周围是大片的田野。步行十分钟是一个小村庄,稀稀落落的一个集市,和三两家小餐馆,以供应早点为主。平时的学习生活很紧张和单调,唯一的娱乐就是课后的体育活动了。没有电视机,只有个别的同学有收录机,可以放一些从家里带来的香港的流行歌曲(那时候还没有台湾的),一般在午饭后到午休之前。还记得那时候流行谭咏麟,张国荣,林子祥,还有许冠杰等等,好象不怎么听女歌手的歌。到了初三我转学到省城中学读书的时候,就开始有随身听了。在周末,我有时侯回家,有时就在学校过,周末也只有星期天一天的时间。没有回家的周末,有时候会到外面的餐馆潇洒一把。由于在外面寄宿,家里会给一些零用钱坐车和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一个月也就几块钱。回家一趟坐车来回7毛钱,剩下两三块钱可以给自己支配。所谓到餐馆潇洒,也就是吃个早餐。比较奢侈的消费是一碗瘦肉猪肝粥,外加一碟带肉的肠粉,总共5毛5。肠粉是带猪油的,吃起来很香。和几个同学吃完早餐再逛一下集市,差不多9点钟了,大家就回课室看书和复习。武侠和琼瑶在小地方还不算特别流行,而且觉得看那种书好象是不良读物,虽然当时也知道“天龙八部”的存在,大家看的主要还是课本,顶多是比较小资的故事会。南方的冬天不冷,三月份的时候,校园江边几株挺拔的英雄树就吐出鲜红的花朵。柳树也抽出嫩绿的枝条,还有田野上花农种的桃花菊花和灼药花,红的黄的五颜六色,非常漂亮。在周末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几个要好的几个男生会找个地方,在校外河边或者田野里复习功课。男生和女生在没有特殊的情况下,是不会一起活动的,免得被别人说闲话。在这所中学,我读了两年,后来就转学到省城的中学读书,开始了每天骑车走读。

    我是90年代初上的大学。89刚过,家里怕外省乱,只报考了本市的大学,在学校寄宿,每周回家一趟。到了大学的三四年级,基础课上完了,也考完了4级,大家都成老油条了。读的不是热门专业,当时流行读书无用论,周围也不流行出国,大家就活得很潇洒了。我们是工科的学校,而且我们系地处学校的边远落后地区,谈朋友的同学很少。校园外面不失时机地建起了商业一条街,有饭馆、镭射投影厅、游戏厅、桌球房、小说租售点、发廊、小士多、舞厅等等等等。晚饭后,大伙相约三两知己,蹬着从各种渠道弄来的破旧自行车,又或者坐在别人的车尾架上,兴冲冲地杀奔过来了。宿舍里还有拖拉机局,纸麻将,电热杯,方便面,应急灯,以及校内家属在宿舍外面兜售的茶叶蛋和各种小吃,都是我们校园生活的一部分。4年的大学生活就这样过去了。

    大学毕业了几年,跳了几次槽,大江南北的胡乱出了一通差,后来在新东方寄宿学校受到俞老师和徐老师热情的鼓励,就揣着移民纸孤身一人来到了大雪纷飞的加拿大。抱着拿一张洋文凭的信念,从终点回到了起点,重新投入校园生活。突然间发现,原来每个学校周围都有一些小餐馆,有一条商业街,都是演绎同样或者相类似的故事,尽管时代不一样,环境也不一样。十几岁的时候上中学,二十几岁上大学,如今三十了,还是孤身一人在学校里面浮沉(我不想用挣扎或者拼搏这两个字眼)。真不知道在四十或者五十的时候,又是怎样一番光景。欣赏着悠扬的背景音乐,看着店里面的一双双小情侣在窃窃私语,衷心为他们祝福,突然间又觉得很失落。记得上次回国的时候经过中学时代的母校,大片的田野已经被林立的商品房和工厂包围了,校舍也很现代化,就是不知道当初的小集市还在不在,师弟和师妹们过的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活。餐馆肯定还是有的,不过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现代化的高档餐厅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

    餐桌上气氛很是热烈,菜很实惠也很地道,没有开车的男同胞都灌了一些啤酒。大家谈论着北美和中国的经济形势,围绕着就业前景,还有回国发展的可能性。有家庭的谈论一下小孩子,单身的哥们抱怨一下找对象的难。大家又计划着开春和夏天准备在北美或者中国大地潇洒走一回。还有系里面的老师,减价商品,一些周围华人社区的花边新闻,等等等等,总之话题基本都是很固定套路的那种。

    酒足饭饱,餐馆也开始冷清了。雪地上横七竖八地停着几辆车,其中几辆是很新的suv和civic。我们分别上了自己的老车,就着昏暗的路灯,各自回家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
    • no girl; no romance; no heart-break; no nothing?!
      still, not bad
      • hehe, 没有刻意去追求, 让一切随缘吧。
        • certainly not wrong; but one can not just wait for an apple hitting into head.
          • 一直都在很努力地找, 就是没有合适的。不知道是属于太过挑剔还是太认真了。估计坛子上的哥们很多都有这种情况。谢谢你的建议!
            • 你只是还没遇到适合你的那个人。遇到了,就不会觉得那么辛苦了。:)
              • ^_^
    • nice. 有某些相同的感受。
    • 需要一个starter来启动这台engine。
    • LaiLai, Waterloo? :)
      • hehe.偶也那么想了一下,又不记得来来有背景音乐了.而且中间也好像不是拼的桌子.总之,写的很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