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今天新配了副眼镜,戴上新眼镜的时候,感觉眼前的一切都被点亮了,阳光明媚,世界和谐。这是今年较流行的款式,宽边,感觉比较厚重。质量嘛,所谓的世界名牌,当然也没的挑剔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隔一两年换一副眼镜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换眼镜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损坏了,只是一个习惯而已,实际上抽屉里那些依旧很新,只是款式略旧的眼镜已经多如鸡肋。当我再次将换下来的,依然完好如新的眼镜擦拭干净,作为“备用”镜收入抽屉的时候,心低却涌起一种失落感,不是为这副换下来的,而是为了更早以前,更多已经再也不可能找回的眼镜。
从小,我就喜欢摆弄爸爸的眼镜,因为觉得爸爸戴上眼镜的样子很有“文化”的感觉,我渴望长大后成为“有文化”的人,因此常乘爸爸睡觉的时候,偷偷拿来带在自己的脸上,虽然那眼镜大到不得不扬起头才不至于滑落(实际上是我太小),但是却仿佛能感觉到自己瞬间长大了。然而每次被发现后都被喝止,于是我开始幻想自己的视力有一天变坏,然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戴眼镜了。后来上了小学,那时候国内还没有实行“素质教育”,从小学起,我们就不的不每天背着十几斤重的大书包为了能考取一个重点中学而努力。视力就这样真的在不知不觉中损坏了,终于有一天,我“如愿的”不的不戴上了厚重的眼镜。
第一次要去配镜前,爸爸对我说:镜片要好些,镜架可以便宜点。因为镜片的好坏关系到光线如何进入眼睛等关键问题,而镜架在当时并不宽裕的经济条件下看来,只要能固定住镜片就可以了。因此我只花了几元钱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镜架。实际上那时候市面上的镜架,也没有太多的款式和质量讲究,最多也就考虑一下是板材(塑料)的还是金属的而已。
世物总是这样,当你失去后才后悔不已,当戴上眼镜后,我才感觉到原来一个好的视力是如此重要。对于一个好动的孩子来说,眼镜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累赘。那时候的镜架质量不高,塑料配件会因为时间长久,或汗水的浸泡变的发脆,然后脱落,光秃秃的鼻架会将铜绿如颜料般的抹到脸上,甚至刺破皮肤;镜脚会被头发磨的越来越细;固定镜片的螺丝也会渐渐变松,当你跳跃的时候,就会眼前突然一片模糊……最糟糕的是,我无法在不戴眼镜的情况下看清球场上的状况了,投篮命中率开始下降。虽然很多时候打球是靠感觉,但是我还是愿意有一个清晰的视线,于是伴随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眼镜有可能被球砸坏。实际上,从初中开始,我疯狂的喜欢上了篮球,我的眼镜也经常因为我的疯狂而“肢解”。80年代中期,虽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如火如荼,老百姓家里的经济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但是配一副新的眼镜还是一项不可忽略的开支,何况我的眼镜的损坏率是如此之高!因此我的中学时代的部分记忆,一直与修眼镜有关。
那时候大部分眼镜店是不提供非本店出售的眼镜的维修服务的,而且即便愿意修,收费也不是一个学生可以承受的,对于断胳膊断腿的眼镜,那更是拒绝接待,因为直接影响新镜架的销售嘛。功夫不付有心人,经过百般寻访,我终于得知城里有一个老手工艺人开的小作坊那里接受高难度的眼镜修复,而且价格公道,童叟无欺。我至今依然记得那天傍晚,当我第一次找到那个地方,在一片木制危房的后面,在混暗的灯光下,一个善目慈眉的老头接过我手中已经绝望的眼镜后,平静的对我说出“明天这个时候来取。”,那一瞬间,我心中有如释重负的愉悦。
后来,我不只一次的光顾过那家小作坊,记忆中,那个老头已经70多岁了,身形矮小,头发都快掉光了,总是一副随时都可能“就义”的感觉,我也从来没见过他的家人,虽然这个作坊其实就是他的家。他也不仅仅修眼镜,还修钢笔,钥匙之类的小东西。有时候,如果时间善早,为了避免回家挨骂,我会在他那里等他把眼镜修好,顺便亲眼看看他是怎样一点一点的把我的眼镜重新焊接起来,然后打磨、重新上漆、装上新配件的。他的手工真的很好,除非镜片破损,否则无论多严重的损坏,他都可以修复,甚至修复后更加牢固,外表也打磨如新,而这所有的价格,最多不超过1块钱,这是我可以承受的。虽然我至今不知道这个老头叫什么,但是后来他显然认识我这个老顾客了,甚至会给我打个折什么的。当然了,我也很乐意给他介绍新顾客——那些和我面对同样麻烦的同学。
后来,我毕业了,离开了那个城市;再后来,我工作了,眼镜坏了就换,不再为修眼镜而烦恼;再后来,我定期换眼镜,我开始为如何处理多余的眼镜而烦恼……
写到这里,该怎样结尾呢?和所有的回忆一样,感慨一下时光飞逝吧。父亲已经年迈,街头买镜小摊也已经早早收摊,老头的作坊消失在旧城改造中,我如今更是身在异乡,一切都物换星移。透过新的树脂、超薄、高透光、防反光……镜片,看着周边的事物,过去的一切从表面上似乎和今天都没有任何联系,仿佛过去的一切不曾存在过一样,但是回忆不会消失,心底那幅补丁重重的眼镜,我依然戴在心上,而且越看越清晰。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从小,我就喜欢摆弄爸爸的眼镜,因为觉得爸爸戴上眼镜的样子很有“文化”的感觉,我渴望长大后成为“有文化”的人,因此常乘爸爸睡觉的时候,偷偷拿来带在自己的脸上,虽然那眼镜大到不得不扬起头才不至于滑落(实际上是我太小),但是却仿佛能感觉到自己瞬间长大了。然而每次被发现后都被喝止,于是我开始幻想自己的视力有一天变坏,然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戴眼镜了。后来上了小学,那时候国内还没有实行“素质教育”,从小学起,我们就不的不每天背着十几斤重的大书包为了能考取一个重点中学而努力。视力就这样真的在不知不觉中损坏了,终于有一天,我“如愿的”不的不戴上了厚重的眼镜。
第一次要去配镜前,爸爸对我说:镜片要好些,镜架可以便宜点。因为镜片的好坏关系到光线如何进入眼睛等关键问题,而镜架在当时并不宽裕的经济条件下看来,只要能固定住镜片就可以了。因此我只花了几元钱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镜架。实际上那时候市面上的镜架,也没有太多的款式和质量讲究,最多也就考虑一下是板材(塑料)的还是金属的而已。
世物总是这样,当你失去后才后悔不已,当戴上眼镜后,我才感觉到原来一个好的视力是如此重要。对于一个好动的孩子来说,眼镜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累赘。那时候的镜架质量不高,塑料配件会因为时间长久,或汗水的浸泡变的发脆,然后脱落,光秃秃的鼻架会将铜绿如颜料般的抹到脸上,甚至刺破皮肤;镜脚会被头发磨的越来越细;固定镜片的螺丝也会渐渐变松,当你跳跃的时候,就会眼前突然一片模糊……最糟糕的是,我无法在不戴眼镜的情况下看清球场上的状况了,投篮命中率开始下降。虽然很多时候打球是靠感觉,但是我还是愿意有一个清晰的视线,于是伴随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眼镜有可能被球砸坏。实际上,从初中开始,我疯狂的喜欢上了篮球,我的眼镜也经常因为我的疯狂而“肢解”。80年代中期,虽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如火如荼,老百姓家里的经济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但是配一副新的眼镜还是一项不可忽略的开支,何况我的眼镜的损坏率是如此之高!因此我的中学时代的部分记忆,一直与修眼镜有关。
那时候大部分眼镜店是不提供非本店出售的眼镜的维修服务的,而且即便愿意修,收费也不是一个学生可以承受的,对于断胳膊断腿的眼镜,那更是拒绝接待,因为直接影响新镜架的销售嘛。功夫不付有心人,经过百般寻访,我终于得知城里有一个老手工艺人开的小作坊那里接受高难度的眼镜修复,而且价格公道,童叟无欺。我至今依然记得那天傍晚,当我第一次找到那个地方,在一片木制危房的后面,在混暗的灯光下,一个善目慈眉的老头接过我手中已经绝望的眼镜后,平静的对我说出“明天这个时候来取。”,那一瞬间,我心中有如释重负的愉悦。
后来,我不只一次的光顾过那家小作坊,记忆中,那个老头已经70多岁了,身形矮小,头发都快掉光了,总是一副随时都可能“就义”的感觉,我也从来没见过他的家人,虽然这个作坊其实就是他的家。他也不仅仅修眼镜,还修钢笔,钥匙之类的小东西。有时候,如果时间善早,为了避免回家挨骂,我会在他那里等他把眼镜修好,顺便亲眼看看他是怎样一点一点的把我的眼镜重新焊接起来,然后打磨、重新上漆、装上新配件的。他的手工真的很好,除非镜片破损,否则无论多严重的损坏,他都可以修复,甚至修复后更加牢固,外表也打磨如新,而这所有的价格,最多不超过1块钱,这是我可以承受的。虽然我至今不知道这个老头叫什么,但是后来他显然认识我这个老顾客了,甚至会给我打个折什么的。当然了,我也很乐意给他介绍新顾客——那些和我面对同样麻烦的同学。
后来,我毕业了,离开了那个城市;再后来,我工作了,眼镜坏了就换,不再为修眼镜而烦恼;再后来,我定期换眼镜,我开始为如何处理多余的眼镜而烦恼……
写到这里,该怎样结尾呢?和所有的回忆一样,感慨一下时光飞逝吧。父亲已经年迈,街头买镜小摊也已经早早收摊,老头的作坊消失在旧城改造中,我如今更是身在异乡,一切都物换星移。透过新的树脂、超薄、高透光、防反光……镜片,看着周边的事物,过去的一切从表面上似乎和今天都没有任何联系,仿佛过去的一切不曾存在过一样,但是回忆不会消失,心底那幅补丁重重的眼镜,我依然戴在心上,而且越看越清晰。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